纳故环保深度剖析:46城垃圾分类成效几何?

作者:纳故环保

201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那么,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试点城市,在2020年这个重要节点,这46城究竟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垃圾分类+页面_03.jpg


总体分类成绩初步显现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台,“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由点到面已经逐步推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

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00多万家庭,居民小区覆盖率86.6%,其他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全面启动。

46个重点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已从2019年的3.47万吨/天,提升到6.28万吨/天,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为30.4%,有15个城市达到或超过35%。


分类进程高速推进,由点及面渐成燎原之势


自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之后,全国46个试点城市也陆续开始根据各地情况拟定立法方案并开展工作。


2017年,2城先行:

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为银川和厦门,其中《银川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2017年9月10日正式实施。


2018年,4城并进:

西宁、广州、海口、贵阳四个城市自2018年开始发布各地对应的垃圾分离管理条例并逐步实施。


2019年,15城齐发:

宜春、太原、兰州、成都、兰州、昆明、长春、德阳、上海、杭州、宁波、邯郸、宜春、郑州、沈阳十三城分类政策并行。


2020年,23城多点开花

福州、青岛、西安、哈尔滨、咸阳、广元、北京、铜陵、苏州、乌鲁木齐、武汉、南宁、日喀则、深圳、长沙,呼和浩特、南京、泰安、拉萨、合肥、天津、大连、南昌在内的二十三城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多点开花。


2021年,2城随后

济南和石家庄两城预计在2021年开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并出台系列方案规范分类行为。

截止到2020年底,44城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针对性地出台了各项方案和政策辅助分类工作实施。从全国来看,垃圾分类工作基本覆盖各个试点城市,并逐步向四周辐射,除试点城市之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已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分类体系基本建立,流程化运作有规可循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投放、收集、运处、处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作业人员统筹、收运路线规划等,因此,将每个环节无缝串联,形成流程化运作的分类体系是各个试点城市的首要任务。

截止2020年底,通过合理规划,先行试点城市在垃圾收运和处置方面基本建成了较为流程化的体系。


收运体系基本完善


收运体系的完善需要综合统筹人、事、物各个主体,综合居民区、商业区、办公单位、旅游区等多产废点,制定合理的收运路线,配置适量的收运车辆,确立适宜的分类运输和调度模式,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垃圾产量在必要区域建立转运站。

从试点城市的实施现状来看,各地在收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线路规划方面基本形成了系统化体,多个城市收运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如厦门、广州、深圳等市分类运输车辆最低已达800台,分类运输线路均超过1000条。

其中,作为46城分类工作的第一档,苏州的收运模式十分值得借鉴,其采用垃圾分类收运“四不同”(不同人员、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模式,专人专车收运专门类别垃圾,既解决了垃圾混收混运难题,又极大的提高分类效率。

与苏州不同是,上海还根据不同的垃圾类别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运输模式。针对干垃圾,将直运、压缩车收集后转运、小压站收集后转运三种模式相结合,针对湿垃圾,其采用以桶换桶和压缩车收集直运或转运模式,可回收物则融合点-站-场体系建立可回收物服务点;有害垃圾则统一放至暂存场,随后统一运送到分拣中心处理。

上海收运模式通过衡量不同区域的垃圾产量和基础设施配置情况,合理规划收运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收运不及时、收运不力情况的发生,对全国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终端处理体系初步建立


基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垃圾的终端处置成为分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为此,多个试点城市针对不同类别的垃圾制定了不同的处置方案,初步建立了终端处理体系。

一方面,针对不同种类垃圾,各地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厂、厨余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贮存点等,通过完善终端处理设施,提升各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各地初步建立了多种回收方式,如预约回收机制、积分兑换机制、商业回收机制,投放回收箱等,通过完善回收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

46城中,杭州的回收模式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15个新型回收模式之一。其按照“城市居住区1000户1处,建制村每村1处,每个单位(大楼)1处。”的要求,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房)的要求,落实专人管理,做到应收尽收;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信息经济高地优势,杭州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搭建政、企、社合作平台,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业态发展,推动垃圾清运与资源回收“两张网”的有机融合。

将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垃圾处置过程中,杭州的回收模式为全国终端回收体系的打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类模式各有特色,因地制宜收效明显


垃圾分类具有极大地复杂性和琐碎性,并涉及到多个主体和不同区域,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类模式。

由于各地需求不一,垃圾分类模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如三定两清一督模式、全智能模式、撤桶并点+定时定点、二定四分模式……


三定两清一督模式


“三定两清一督”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固定的垃圾投放点,定时开放,专人值守,居民将垃圾分门别类之后进行投放,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居民分类意识较低的区域,通过较大地发挥人工监管的优势,有效提升分类准确率,帮助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智能模式


通过撤销传统垃圾桶,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并利用软件和硬件设备加持,如智能分类箱、电子秤、积分兑换一体机、分类巡查小程序……将分类过程实时掌控。

这类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城市,通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


三端四定模式


“三端四定模式”是福州市首创的分类模式,通过前端分类“四定”,即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监管、定位监控,让垃圾分得清;中端收运“四定”,即定好企业、定好车辆、定好时限、定好点位,让垃圾收得齐、运得走;后端处置“四定”,即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垃圾处理好。

通过这种模式,福州各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居民分类准确率达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可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灵活应用,“一城多模”并行


分类模式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同一城市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应用多种分类模式上。如苏州虎丘区树山景区将垃圾分类、环卫清扫保洁、绿化养护相结合,三位一体,形成了“文旅旅游+垃圾分类与环卫一体化模式”。

与此同时,吴江八坼镇则采用“互联网+”智能手段+科技+监管+评价+激励的新举措。通过将智能手段融入“三定两清一督”工作模式,构建了科学的智慧分类网络。

通过这种模式的应用,桃源镇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98.5%,参与率97%,投放准确率达70%。


分类问题逐步凸显,精细化运作势在必行


自垃圾分类实施之后,46城在分类过程中初步建成了分类体系,但是在是在垃圾分类精细化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垃圾分类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但是,从46城垃圾分类实施现状来看,目前多个城市的垃圾分类覆盖率较高的多为城镇区域,农村垃圾分类进程较为缓慢,且处理措施相对落后,分类落实程度也较低。


分类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垃圾分类的涵盖范围广,涉及事项繁琐,如人员安排、车辆调度、设施维护等,政府的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

然而,在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部分城市的监管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小区存在分垃圾未分类,甚至有随地投放现象。不仅如此,在垃圾运输和处置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收运不及时和怠工等问题。

目前,从部分试点城市的实施经验来看,杭州、苏州、上海、厦门等市开始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分类工作中,并逐步下放运营权利,通过政企合作,利用专业化企业进行分类运营,解放政府工作压力,提升监管水平。这些方式为其他各城精细化推进分类工作具有极大借鉴价值。


垃圾分类利在当时,功在千秋,虽然当下我国垃圾分类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分类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城分类质量和能力必将取得长足进步,为我国绿色环境建设带来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