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地域文创”新模式,纳故环保助桃源镇绘就美丽乡镇新画卷

作者:纳故环保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美景,用在形容桃源镇上也恰如其分。苏州吴江桃源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腹地明珠。这个“水乡森林小镇”不仅名字优美,风景宜人,还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今年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桃源镇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要求,与纳故环保展开合作,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积极谋篇布局,因地制宜,以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终极目标,将垃圾分类与地域特色文创相结合,探索出了具有“桃源”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和宣教形式,开启了美丽“桃源”与垃圾分类可持续的融合发展之路。


01.jpg



“森林特色”清洁屋,美观清洁两不误


桃源镇在纳故环保助力下,结合当地居民需求,专门定制了符合桃源“水乡森林小镇”风格的半封闭式“森林小木屋”清洁房,实施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取代了普通垃圾桶。这些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田园风格造型、干净清洁的特制“小木屋”不但解决了过去散落各地的垃圾桶造成小区卫生脏乱差的难题,还为之后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森林小木屋”清洁房采用人脸识别技术,配建国内首个智能评价终端,实现居民投放垃圾时智能识别、破袋投放、督导员一键评价、积分兑换一条龙服务。人脸识别信息与积分卡匹配,落实到户,精确到人,不但可以分类积分还方便追溯每户居民的投放情况。

半封闭式结构:桃源镇高度重视垃圾投放点的卫生问题,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实用性和群众接受度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半封闭式结构的垃圾房,既美观又减少异味外溢,保证小区垃圾投放站环境清洁。


02.jpg

03.jpg



三级“桶长”监督制,提升源头分类质量


除了颇具桃源特色的半封闭式“森林小木屋”清洁房,桃源镇还创新的采用了“三级桶长制”的分类监督法。每个社区的党组织书记为一级“桶长”,负责统筹整个社区内垃圾分类的管理工作,对分管各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社区工作人员作为二级“桶长”负责对社区内各小区居民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的上门宣教、培训工作;三级“桶长”为每个小区垃圾房的督导员,负责各自垃圾投放点的督导评价工作,监督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桃源镇的三级“桶长”分类督导制度,职责明确、分工明确,自上而下有效协同,推动基层垃圾分类工作环环相扣,全面提升桃源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智慧”收运监管系统

杜绝“先分后混,混收混运”


桃源镇在推动垃圾源头减量的同时,也通过纳故加强对分类收运的全程监管,引入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化的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实现垃圾收运全过程在线监管。不但采用专人专车清运,为所有收运车辆配备了GPS定位设备,还科学规划收运的路线及时间,确保桃源镇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监管系统的数据展示,清晰明了地追踪清运人员、车辆和垃圾运输的实时动态,做到智能垃圾清运全过程监管无死角,杜绝收运环节混装混运的二次污染。


04.jpg

被分类收运后的厨余垃圾会被统一运输至桃源农贸市场旁的有机垃圾处置点,随着机器传送带滚滚向前,经历一场垃圾变肥料的奇妙旅行。桃源镇变废为宝的有机肥还会免费提供给当地居民,既满足厨余垃圾就地就产就处理的需求,还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目标。



分类大使“桃源明”,文创IP贴近民心


在桃源镇垃圾分类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之时,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悄然来到了桃源镇。它就是桃源镇垃圾分类形象大使“桃源明”,是以《桃花源记》的作者,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为原型创作的Q版卡通形象,手摇折扇,身着青衫,脚踏桃花瓣而来,寓意着桃源人将垃圾分类得明明白白。“桃源明”既与桃源镇的名字相契合,又体现出桃源镇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既以卡通形象贴近群众,又以大诗人自身的“名人效应”有效推动桃源镇的垃圾分类工作。

如今,“桃源明”的形象在桃源镇随处可见:半封闭式“森林小木屋”清洁房、垃圾分类宣传册、社区宣传栏、节日海报等。伴随着垃圾分类活动的开展,“桃源明”逐渐深入人心,桃源镇将垃圾分类与文创IP相结合,将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卡通人物以动漫形式向大家展示,不但增强垃圾分类知识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还增进了垃圾分类活动入社区的亲切感,打破隔膜,促进全民参与,共建当代的“世外桃源”桃源镇。


06.jpg


新时尚融入“老灵魂”,分类宣教入乡随俗


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着重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推广,引导群众普遍参与,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其实,桃源镇的垃圾分类宣教实践早已走在国家要求的前面。

桃源镇老社区较多,硬件基础薄弱,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先期条件较差。基于此原因,桃源镇与纳故环保一起积极创新探索适宜本地的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模式,围绕当地居民传统习俗,结合节日,结合地域特色,结合居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将垃圾分类新时尚注入民风民俗“老灵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精准推进居民垃圾分类,引导带动全体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促使桃源镇形成浓厚的垃圾分类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入民俗

桃源镇举办了垃圾分类主题纳凉晚会,戏剧表演、苏式评弹、杂技《变脸》、环保Rap说唱,垃圾分类融入民俗特色。让居民享受一场视听盛宴之外,又寓教于乐,通过“花式”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将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理念潜移默化的传递给社区居民,号召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在享受清凉夏夜的同时,更把垃圾分类知识牢记于心,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守护美好桃源镇。


07.jpg

08.png

09.jpg

垃圾分类融节庆

今年双节同庆,桃源镇也没有错过这个迎中秋,庆国庆的大好时机,举办了“迎中秋 庆国庆,话分类,齐行动”的垃圾分类主题特色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分类知识闯关游戏,“桃源明”大使人形合影墙,冰皮月饼DIY,还有中秋佳节的传统民俗“猜灯谜”游戏。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下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不仅为“双节”假日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更是让居民真正认可垃圾分类,使得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好习惯”,有助于桃源镇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发展。


10.jpg

11.jpg

12.jpg


“垃圾分类+地域文创”模式

绘就美丽乡镇新画卷


“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此千古名句而得名的桃源镇,在纳故环保的多方面支持下,充分利用当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再辅以智能化分类设备的加持,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构建了“垃圾分类+地域文创”相结合的垃圾分类新模式,营造了浓郁的垃圾分类新时尚文化氛围,让垃圾分类不再是一项工作,而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让桃源人真正实现“桃源明”,绘就“世外桃源”美丽乡镇新画卷。